首页 道德经校释 下章
第五十二章
 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 谦之案:傅奕本作“可以为天下母”诸本无“可”字,惟道藏王本此句下注:“善始之,则善养畜之矣,故天下有始,则可以为天下母矣。”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与藏本同,殿本误此二十二字。案注文“可以为天下母”与傅奕本同。 既知其母,又知其子。 严可均曰:“又知其子”河上作“复知”王弼、高翿作“以知” 谦之案:“既知其母”道藏王本同,诸王本、敦、遂本、王羲之本、傅、范本“知”作“得”景福、广明、河上、柰卷、室町、顾及文选思玄赋注引同此石。“又知其子”室町“又”下有“以”字,敦、遂二本作“以知”柰卷作“复知”李道纯曰:“‘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’,或云‘既知其母,复知其子’,二句皆非。” 既知子,复守其母。没身不殆。 谦之案:“知”下“其”字已泐,当据他本补之。“复守其母”景福本作“复知其母”盖涉上二“知”字而误。又李道纯本“守”作“归”邢玄、柰卷、傅、范本“没”作“殁”又此章所云,即二十五章所谓“周行而不殆”之旨。“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”即此章“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”也。“既知其母,又知其子,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”子母相承不绝,即不殆之义。不殆犹不止,说详二十五章。 其兑,闭其门。终身不勤。 罗振玉曰:“兑”释文:“河上本作‘锐’。”景褔本亦作“锐”下同。 武内义雄曰:敦本“勤”作“懃” 谦之案:罗卷作“勤”又“兑”今诸河上本并作“兑”淮南道应训引上三句同。 俞樾曰:案“兑”当读为“”文选风赋“空来风”注引庄子“空阅来风”“阅”从兑声,可假作“”“兑”亦可假为“”也。“”正与“闭其门”文义一律。 孙诒让曰:案“兑”当读为“隧”二字古通用。襄二十三年左传“杞植、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”礼记檀弓郑注引之云:“隧或为兑。”晏子秋内篇问下篇又作“兹于兑”是其证也。广雅释室云:“隧,道也。”左传文元年杜注云:“隧,径也。”“其兑”亦谓其道径也。 谦之案:俞说是也。“兑”者通之处“兑”假借为“阅”实为为窍,耳目鼻口是也。易说卦:“兑为口。”老子“其兑”河上注:“兑,目也。”庄子德充符“通而不失于兑”亦指耳目而言。淮南道应训“太公曰‘民于兑’”高注:“兑,耳目鼻口也。老子曰:‘其兑。’”是也。 开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 谦之案:“开其兑”遂州本“兑”作“门”景褔本作“锐”“终身不救”与“终身不勤”二语相对成文,而用意相反。“勤”借为“瘽”说文曰:“瘽,病也。”(马叙伦说)“救”借为“逑”说文曰:“逑,聚歛也。”(罗运贤说不逑即无得之意)其兑,闭其门,夫唯病病,是以终身不病。开其兑,济其事,咎莫大于得,而终身无得。 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 谦之案:罗卷“小”下有“是”字,误。景褔本、吴澄本“曰”并作“”柰卷、河上下句作“”吴曰:“或作曰,传写之误。”案文例与五十五章同应作“曰”诸王本皆作“曰”淮南道应训引亦作“曰”作“”误。武内义雄谓“见小曰明”之“小”字,为“常”字之坏体,以五十五章“知常曰明”为证。此说甚辨。惟淮南兵略云“见人之所不可见谓之明”则“见小曰明”之说更为可通。又“守柔曰强”敦煌本“守”作“用”又强本荣注引经文云:“用柔曰强。”盖皆涉下文“用”字而误。 用其光,复归其明, 谦之案:淮南道应训引二句上有“是故”二字,牟子理惑论引三句“用其光,复其明,无遗身殃”无“归”字。又“复归其明”高翿作“于明” 无遗身殃,是谓习常。 严可均曰:“习常”御注、高翿作“袭常” 武内义雄曰:敦、遂二本作“袭常”“习”、“袭”同音相通。 谦之案:景福、柰卷、顾、诸河上、王本均作“习常”邢玄、楼正、磻溪、严、彭、傅、范、王羲之、赵孟俯作“袭常”“袭”“习”古通。文选任彦升萧公行状注引尚书金滕“习”作“袭”云:“习、袭通。”周礼地官胥师注云:“故书袭为习。”皆其例证。又“常”说文:“下?也,从巾,尚声,或从衣。”盖“常”即古“裳”字。释名:“裳,障也;所以自障蔽也。”此云“袭常”与二十七章“是谓袭明”同有韬光匿明之意。“袭”玉篇:“左衽袍也,入也,重衣也。”意即重衣下?,所以自障蔽也。又“习常”之“常”叶梦得本正作“裳”惟老子书中“光”与“明”异义(大田晴轩说)。十六章“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”五十五章“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”三十三章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”五十二章“见小曰明”二十二章“不自见故明”二十四章“自见不明”言“明”皆就内在之智能而言。五十八章“光而不耀”四章、五十六章“和其光”五十二章“用其光,复归其明”言“光”皆就外表之智能而言。盖和光同尘,光而不耀,是韬藏其光,亦即庄子齐物论所谓“葆光”此之谓“袭裳”也。不自见故明,明道若昧(四十一章),则是韬藏其明“是谓微明”(三十六章)“是谓袭明”(二十七章)。盖袭明之与袭常,似同而实异也。 “音韵”此章江氏韵读:始、母、母、子、母、殆韵(之部),门、勤韵(文部),事、救韵(之、幽通韵、事协士瘦反),明、强、光、明、殃、常韵(部)。谦之案:事,之部,救,幽部,之、幽通韵。奚侗同。奚曰:“母读若每。事、救为韵。鹖冠子世兵篇以、之韵游、邮,亦其例。”顾炎武唐韵正卷十四十五厚:“母”古音满以反,引老子此章及“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”“忽兮若海,漂兮若无所止,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以鄙,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”“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”“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”邓廷桢曰:事、救为韵。事为之部之去声,救为幽部之去声,非韵而以为韵者,犹之诗丝衣以“俅”韵“○”、“基”、“牛”、“鼒”也。 右景龙碑本七十二字,敦煌本、河上、王本同,傅本七十三字,范本七十二字。河上本题“归元第五十二”王本题“五十二章”范本题“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”  m.ImUXs.COM
上章 道德经校释 下章